青春启航,逐梦吉林 —— 航空工程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9-06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大学生响应“创业奋斗‘就’在吉林”的青春号召,在吉林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对此,航空工程学院组建“三下乡”实践队伍,深入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开展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调研,本次活动由航空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冠宇、学办主任王博老师,辅导员孙家傲老师、孟庆然老师带队开展。


吉林航空维修有限责任公司(航空工业吉航)坐落于松花江畔的雾凇名城—吉林省吉林市。公司始建于1956年,1958年建成投产,原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704工厂,隶属于空军,现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017年2月划归航空工业沈飞管理。



在实地探访中,“三下乡”实践队伍亲眼见证了飞机维修的精细工艺与严谨态度,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机械设备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艰辛。通过与公司技术人员的深入交流,队员们了解到公司从初创至今的奋斗历程,以及其在国内乃至国际航空维修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这一刻,他们深刻体会到了航空维修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对航空事业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公司以航空维修为主业,专门从事军用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机械部附件修理、零备件制造及民机维修服务业务。先后批量修理了38个型别的军用飞机数千架,三个型别军用航空发动机4万余台,7个型别的通用飞机百余架,并援建国内外多个修理工厂,被誉为“中国航空维修摇篮”。


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被称为东北老航校)在通化成立,是我军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被誉为“人民空军的摇篮”。东北老航校后期学校经过多次搬迁及合并落户长春,成立今位于长春市的空军航空大学,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中,学校创造出中国空军史上“最先培训新中国第一批女航空员"、 “最先承训双学士飞行员”、“最先培养空军侦察情报人才”等近20个空军之最。


“三下乡”实践队伍站在学校史馆的资料牌前,听着讲解员的讲解,队员们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老一辈航空人顶风冒雪、千里觅航材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每一个人。



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的前身是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机械制造系,于1955年由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和山东工学院等十几所高等院校支援创建,同年在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2018年6月,在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基础上,成立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



现代化的科研设备和浓厚的学术氛围让队员们叹为观止。通过与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师生的交流,他们了解到吉林大学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突破,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创新对于推动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吉林民用航空领域高速发展的同时,吉林二台子机场2005年由于各种原因完成了自己的光荣使命正式停航,希望通过吉林振兴加速吉林经济发展争取早日复航。


“三下乡”实践队伍在回望吉林二台子机场的兴衰历程时,队员们更是深刻体会到了时代变迁对航空事业的影响和挑战。



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距长春市中心约32公里,为4E级民用机场,是中国东北地区四大国际机场之一,东北亚航空枢纽门户,东北亚区域重要的航空交通枢纽,干线机场。



在机场工作人员的安排下,“三下乡”实践队伍亲身走进了民航工作中,体验了民航人的日常工作和敬业精神。本次体验,他们不仅看到了机场现代化的设施和高效的运营管理,更感受到了航空事业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体验过后,龙嘉机场集团领导和我院在龙嘉机场的实习学生以及航空工程学院领导和“三下乡”实践队伍开展了见面交流会。



通过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实践队伍深刻感悟到了吉林航空四史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他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航空知识,更在心灵上得到了洗礼和升华。同时,他们也希望能够将这份感悟和收获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航空事业,共同推动中国航空事业的蓬勃发展。